暢遊歐洲第九部》風車、花香、布魯日 — 荷比盧深度12日
悠遊時光》2016 年 04月 29日 星期五
荷蘭物語》阿姆斯特丹印象(Amsterdam)
MONEY 想想:
傳說中的荷蘭印象、阿姆斯特丹印象,終於在這次旅行中真實體驗了。
此行看到荷蘭的美麗與進步,也同時見識到細微中的任性與髒亂。
真無所謂好與不好,來到荷蘭,就是想看真正的荷蘭式生活,來到阿姆斯特丹,就是想看運河、自行車、紅燈區…等等,此乃旅行之奧義吧!!
走過這一趟,自己的感想是,喜歡美麗的荷蘭多一些,也可以接受特立獨行的荷蘭,再有機會的話,還想來荷蘭散散步,對於已經稍微熟悉的荷蘭,安排一趟自助旅行應該會很棒。
Info 荷蘭可不可以是我們的鏡子 - 田定豐 - 欣傳媒攝影頻道
http://solomo.xinmedia.com/TiandingFeng/13314-holland
有一句諺語:上帝創造了地球,而荷蘭人創造了荷蘭人。
這是對荷蘭人精神的描述再精準不過的了,當我到了阿姆斯特丹時,就被在市區裡縱橫交錯的水道景象深深著迷:整個荷蘭佈滿了人工運河、湖泊與濕地,這不就是我們那句「水鄉澤國」成語的景象嗎?可我沒想過在我眼前的水鄉澤國是如此的美麗。但這美麗可不是上帝平白給的,荷蘭百分之二十的國土,位於海平面底下。而四萬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國土,又有一半以上都是從沼澤和湖泊填出來的。這名符其實的低地國(the Netherlands)只要海平面上升二十公尺,我眼前美麗的景觀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!
在荷蘭的歷史,多次的海水泛濫成災讓荷蘭人運用水壩工程、運用風車排水系統、運用縱橫穿梭的水道、與海爭地創造了自己的國度,更轉化成觀光的資源。由於先天環境體質不良,反而讓荷蘭人養成創造奇蹟的能力。然而經過與海爭地後的荷蘭,也意識到整個地球溫室效應,引發海平面迅速上升的問題,而更加重視環境的保護:全民的自行車運動、節能政策的推動、全民綠化家園的行動,和四處可見的綠建築,以及簡約的生活態度,早已深深落實在每一個荷蘭人的心中!
在荷蘭走路,我最害怕的不是汽車而是自行車,走在路上即使誤闖紅燈,汽車都會停下來禮讓行人;但千萬別誤入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的自行車道,因為自行車車多又車速過快時,隨時會發生兩敗俱傷的慘案,我就有幾次被大聲呼叫要小心的驚險經驗!在超市買東西,除非你有自備環保袋,否則每一個裝東西的紙袋都是要另外付費的!在垃圾的分類也比台灣更為繁複一些!他們的人民知道和環境共生的重要性,所以節能減碳。這樣的觀念教育,早成為一種公民對環境的自主行動,甚至讓「環保」成為一種有利的商機!
我們和荷蘭的人口數土地面積都相去不多,也都是要承受來自自然環境考驗的國家,當荷蘭人在生活中落實了與環境共生的能力,還能創造在歐洲的經濟地位,與生活的幸福指數!我們台灣呢?我想這也是我們都應該要思考的問題。